2011年5月11日 星期三

性別教育怎麼教-強化教師性別平等教育知能

(本文轉載於教育部電子報)
性別平等教育不僅是人格教育,也是社會多元文化教育一環,而將性別平等教育深耕校園一直是重要工作及努力方向。為此,教育部補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進修學院於今(100)年4月20日在該校舉辦「性別教育怎麼教-以性教育為例」工作坊,透過在校園中推廣性別平權多年,具有豐富實務經驗的教育工作者,與第一線的中小學在職教師深入探討在整體社會價值觀,以及風氣日益開放的轉變下,身處教育現場的教師們,應該用什麼樣的角度切入性別平等教育,不僅能與學生產生共鳴互動,更可落實性別平等教育的理念。
性別平等教育的推動,即是希望透過教育的歷程和方法,使不同性別都能站在公平的立足點上發展潛能。本活動邀請理論與實務兼具,曾任臺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第一屆及第二屆理事長,現任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蘇芊玲教授擔任主講人,引導教師從性別平等教育與性教育的範疇進行思考,提供不同的論述觀點,並透過與在職教師們分享實際教學作法,協助學生認知文化的多樣性,教導學生瞭解團體成員之間彼此如何形成價值、態度與行為,並引導學生破除性別歧視、偏見與刻板化印象,以促進各族群的和諧共處。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在民國85年率先將兩性平等教育的主張注入教改理念,教育部於87年9月30日發布「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決議將資訊、環境、兩性、人權等重大議題融入七大學習領域中,並於89年9月30日正式公布「兩性教育」為重大議題之一。其後基於社會需求與教育政策的推動,93年6月23日總統正式公布「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後,「兩性教育」正式更名為「性別平等教育」。而將性別平等教育的理念與內涵融入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並發展適宜各階段的性別平等教育學習能力指標,其目的即在體現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因此,持續不斷的推動性別平等教育,以建立教師性別意識,透過在各學習領域的基本教學時數與彈性學習時間的運用,將性別平等教育議題的能力指標融入並轉化於各學習領域的教學實踐,是身為第一線的現場教師所需具備的重要能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